今年上半年一系列的詐欺相關的影視作品特別有名,追了Inventing Anna、Tinder Swindler、WeCrashed,還補看了2017年的FYRE、2019年的書Billion Dollar Whale。加上更早之前看的Bad Blood/The Inventor,著實讓我對這個大謊言時代嘆為觀止。
從中看到幾個有趣的共通性:
第一,Don’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
這個cover可以是外表、頭銜、外界的背書。小時候學「別以貌取人」,大部分是說不要瞧不起人,到這個年代,可能要相反來說 — 不要太看得起人。Jho Low有中東皇室、馬來西亞高官的背書;Elizabeth Holmes有美國前國務卿、前國防和教育部長的支持;Anna Delvey在一場派對中邀請了各界有頭有臉的人讓人以為她很有人脈(其實很多只是一面之緣)。而每當第一個有權有勢的人被說服了,剩下的人很容易就沒有查證的相信這個人的真實性,即便他們也曾覺得事情不合理。
第二,Fake It Till You Make It
儘管有一些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騙錢,像是Tinder Swindler,但我在想WeWork、FYRE、Theranos,這些創辦人是不是一開始確實懷著夢想,想要做出創舉,踩進去才發現自己的能力遠遠不足,於是憑藉著與身俱來的自信或Fake it till make it的心態,不願意承認失敗,告訴自己這本就是創新會遇到的問題。結果謊言的雪球愈滾愈大,直到紙包不住火,也許有些人至今都沒意識到自己欺騙的嚴重性,只是認為這種「美化」本就是創新必經之路。Fake it till make it的負面極端是不是就是這樣?
第三,Think Big
連續看這個題材一部份原因是每次總能讓我大開眼界,這些人妥妥就是公司招聘最愛的think big代表啊。他們確實有很豐富的想像力、敢於做夢,好的來想,這是創新必不可缺的元素,只是現實趕不上野心。我覺得這方面還是可以學習一下(當然Simon Leviev那種打從一開始就要騙錢的就不必了),想想如果我能有這些人十分之一的雄心和願景,現在應該就不只這樣了XD
總而言之,看人、看公司真的不容易。很多新創公司,無論是因為大家對領域的不熟悉,或是永遠只有一小部份人知道的機密訊息,再加上人們很怕錯失機會,造就了這個賣夢想、誰能說能攀到關係、能把自己打造的富麗堂皇,就能獲得青睞的時代。我們能盡量做的就是相信自己也是一定的聰明人,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,抱持適當的懷疑與查證,而不是看到名人背書就跟風了。
最後,讓我不捨的是FYRE裡開餐廳的大媽。當FYRE團隊欠款並逃離小島後,她說她還是需要付員工的薪水,因為她是巴哈馬人,她們還得每天見面。𝐼 𝑤𝑒𝑛𝑡 𝑡ℎ𝑟𝑜𝑢𝑔ℎ 𝑎𝑏𝑜𝑢𝑡 50𝑘 𝑜𝑓 𝑚𝑦 𝑠𝑎𝑣𝑖𝑛𝑔𝑠 𝑡ℎ𝑎𝑡 𝐼 𝑐𝑜𝑢𝑙𝑑 ℎ𝑎𝑣𝑒 𝑓𝑜𝑟 𝑟𝑎𝑖𝑛𝑦 𝑑𝑎𝑦𝑠. 𝑇ℎ𝑒𝑦 𝑗𝑢𝑠𝑡 𝑤𝑖𝑝𝑒𝑑 𝑖𝑡 𝑜𝑢𝑡, 𝑎𝑛𝑑 𝑡ℎ𝑒𝑦 𝑤𝑜𝑛’𝑡 𝑙𝑜𝑜𝑘 𝑏𝑎𝑐𝑘.